“拉马日呷”别出心裁的

时间: 2024-03-23 14:06:24 |   作者: 配件

  他叫郑煜,1987年出生,2007年从部队退伍,安排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原泸州医学院)信息技术部作信息员。因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2011年加入中国。

  2015年,四川在全省选拔脱贫攻坚干部,郑煜第一批报名,请求到指定扶贫的凉山州普格县特补乃乌村脱贫攻坚。然而那一次,被单位同事陈永华“捷足先登”。两年后,郑煜再次请战,终于获得批准。

  “扶贫攻坚战中,仅2016年1年,四川省27名干部殉职,50多名干部受伤……”

  “聂帅、梁恩宇,2017年9月6日,两人驱车前往雷波县边远乡村指导贫困户异地搬迁安全住房建设,同遭交通意外。从入阵脱贫攻坚一线岁金色年华……”

  “2016年3月8日一早,乐山市公路管理局局长王川带领本局工作人员李志强、曾德林、邹杨、苏建荣、陈世平、江兵一行7人前往勘察小凉山精准扶贫交通项目‘峨马路’。下午1点前后,队伍途经四川省道103线米处时,遭遇山体滑坡。王川等人所在的两辆车被岩石覆盖,车上7人不幸全部遇难。”

  郑煜一下就明白了亲友们发这一些信息的用意。他淡然一笑,青春的热血在身体里流淌。他已经决心在号角声中“冲锋陷阵”,努力当好一名“前线年元月,郑煜正式上任特补乃乌村。元月,正是凉山州最冷的季节。大雪覆盖了整个特补乃乌村,郑煜一大早走进村子,脚踩在雪地上吱吱作响,嘴里呼出的全是白气。

  因为天冷,村民们都待在屋子里,室外很难见到行人。走了很多家,几乎都是关门闭户。一连好多天,村民对新来的不予认可。即使有村主任陪同,村民也是不冷不热,好像是故意保持着距离。

  连着半个月的走访,郑煜觉得村民之所以不冷不热,原因主要在于不信任他,可能感觉他“白白净净、书生模样”,不像当的料。

  其实,郑煜曾经当过兵,在部队摸爬滚打,受过军队的艰苦磨砺,也养成了军人敢于拼搏的作风。只是生来皮肤白皙,给人感觉像书生。

  半个多月的不停奔波,郑煜很快就瘦了十几斤。好像被这里的寒冷所裹挟,刚开始到特补乃乌村燃烧的满腔热情似乎正在降温。郑煜心想,不能让热情退减,必须打开被动的局面。

  有什么法子让村民见了他,就能把他当“自己人”呢?郑煜决定为自己先取个彝族名字。

  他的想法是,见了村民,说出自己的彝族名,村民们也许就会认可他、接纳他。这样既便于村民称呼,又能使自己的工作尽快开展起来。

  “拉马”翻译过来是“郑”,“日”翻译过来是水,“呷”翻译过来是“好”。郑煜取彝名“拉马日呷”,表示他热爱这里的山水。

  有了这个彝族名字,每当走进村民家里,陪同的村干部介绍“拉马日呷”时,村民就用疑惑的眼光看他。意思是,听名字是彝族人,但那张脸却不是。尤其是已经见过郑煜的村民,认为之前都不是“拉马日呷”,怎么现在就成了“拉马日呷”——搞不懂!

  来这里之前,郑煜翻查资料看到,彝族同胞在历史上为避战乱求生存,在大小凉山高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迁徙繁衍、“山地游耕”,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状态。彝族贫困群众基本上住的是石板房、瓦板房、茅草房,低矮潮湿、人畜混居、不避风雨。“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是他们住房条件的真实写照。许多村民家“进屋就是稀泥,甚至要穿雨鞋”,生活是“酸菜 + 荞馍 + 土豆”。而所谓的“坨坨肉”,基本是一年半载才有的“奢侈品”。

  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猜想,郑煜告诫自己,“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仅要为村民脱贫努力,更主要的是自身也要经得住艰苦的生活环境的考验!”

  然而没想到的是,走进特补乃乌村,郑煜从内心感到震撼,不是几十户贫困建卡户改观,而是全村整体的改观。这个改观,对郑煜而言,

  原来,特补乃乌村从2016年到2018年,通过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等单位精准扶贫,仅用两年时间就摘掉了贫困帽。正是特补乃乌村的变化,对于走马上任的郑煜来说,心理上的压力反倒比起没来之前想的还要大。

  因为,从现实来看,特补乃乌村已经整体脱贫,而且是全省“精准扶贫的标杆村、‘四好’创建的示范村、教育示范样板基地”,各方面条件已经超乎自己之前的想象。那么,来当,怎么当?工作怎么开展?当得差了,肯定对不起“标杆、示范、样板基地”的称号。

  当然,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要在压力中开启自己的智慧。郑煜思考,要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还可能要若干代人的努力,自己来当这个,就是要从精神上促进村民的改变。

  要改变则必须接触人、了解人,与村民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要融为一体,像目前的情况肯定不行,得找到融为一体的突破口,得实实在在做几件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

  这户村民,一家两代人,爷爷、奶奶和3个孙子,姐姐小阿依8岁,二弟6岁,小弟4岁不到。郑煜走进家门,3个小家伙呆坐在冰凉的地上,火塘里并没有生火,他们满脸污渍,手也是黑黢黢的。对于郑煜这名“外来人”的接近,他们是强烈的排斥和躲避。

  孩子们的不幸刺痛了郑煜的心。他也是一名孩子的父亲,他的孩子和3个孩子中最小的弟弟年龄相近。

  于是,郑煜只有有时间,都会去孩子们的家看看他们,想着办法接近他们,想与他们减少距离感。

  同时,郑煜把这一家的情况向自己所在单位汇报,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积极关注。2018年春节,医院党委书记惠曦带着医院职工捐助的物品,为孩子们了送去节日的问候和物品。为了减轻这家人的生活负担,医院第34党支部书记杨鸿儒组织支部党员们捐款捐衣,并委托郑煜向这一家转交了助学金和爱心衣裳。医院扶贫办主任尹崇光主动与孩子们结成帮扶关系,每月给3个小孩每人100块钱。

  此后,郑煜通过走访,确立了11户特困户,经多方呼吁,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热情帮助,在村子里成立了关爱儿童的爱心助学团,为10户生活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孩子申请到每户每月300元助学金。

  通过郑煜的努力,医院更多爱心人士积极加入爱心助学的行列。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扶贫办、33党支部、安保部以及职工邓雪琰、杨君、唐君玲、陈宏、郑文光、聂霞、张燕、聂海等等,从始至终坚持按时把助学款寄发到受助学生家庭。

  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温暖,渐渐改变了此前对郑煜不冷不热的态度。见了他,乐意跟他打招呼,也愿意接近他。

  为了打开更大的局面,经过走访,郑煜看到,特补乃乌村还有一些村民身体健康情况较差,可能因各种疾病需要检查的村民比较多。若能够得到自己所在医院领导的支持,开展一些义诊活动,也能让村民体会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容易不容易,总得试试!”郑煜毫不犹豫,把自己的想法向自己所在单位领导做了汇报,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立即指定该院扶贫办牵头筹办。一支扶贫医疗队及时走进特补乃乌村,开展医疗义诊扶贫活动。

  义诊受到了村民的欢迎,也使村民们对郑煜另眼相看,认为这个能干事,干得成事。

  从这以后,义诊成为常态,极大地解决了村民缺医少药问题,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

  从环境上说,四川省烟草公司使特补乃乌幸福新村人都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但是,很多人的思想观念还停在过去,生活上也有一些不良的习惯。

  有什么办法、用什么形式,尽快把人心凝聚起来,形成新的生活小习惯,养成良好社会风气呢?郑煜不禁陷入了思考……

  村委会上,郑煜提出,希望我们大家都来出点子、想办法,争取尽快的把人心凝聚起来。来自四川省多个单位的扶贫干部认为郑煜的想法很好,表示支持。大家集思广益,想了很多办法,最终认为最好的办法是让村民参与文体活动,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又能促进人心的凝聚。

  说干就干。村委把组建歌舞队的通知贴到各个村民小组,号召村民报上自己的姓名去参加歌舞队。

  但是,通知贴出去一个多星期却无人报名。驻村工作队员都是年轻人,他们晚上休息时在村民活动中心唱起歌,希望以此吸引热心村民加入。然而很遗憾,还是没有人“响应”。

  看来,“不下深水不行”!四川省烟草公司修建了漂亮的村民活动中心,村民却不到中心来活动。郑煜心想,

  热心肠的人才,请他们动员给村民们带个头。郑煜和驻村队员孔亚锋等人及时分工,每个村民小组一家一家去跑,去寻找热心肠的村民。

  终于,一组组长、25岁的特久叁作第一个站出来,带着驻村队员不断走访、劝说了几个她的亲朋好友加入,很快就召集了14人。这些人全是“半边天”,最小的17岁,最大的50岁。加上驻村工作队员,一支近二十人的歌舞队组建起来,由比较有组织能力的吉伦么次呷担任领队,并请来小学教师阿秀辅导舞蹈,舞蹈以民族歌舞为主,歌曲则以彝族同胞喜爱的红色经典歌曲为主打。保期此哈还把这些红色经典歌曲翻译成彝语,便于记忆和演唱,也有民族特色。

  郑煜与队员们“约法三章”,每天晚上7点半到9点,风雨无阻地在村委会进行排练。

  这以后,每天晚上,歌舞队的歌声响彻夜空,村民们纷纷来到村民活动中心“看闹热”。渐渐地,热爱舞蹈、喜欢唱歌的中老年村民以及中小学校的学生们也情不自禁的加入到队伍中来。

  尤为可喜的是,一些在外打工的青年们回家过年,更是踊跃加入,歌舞队盛况空前。仅是后来精选参加全县竞赛的人就有30多名。

  2019年彝族年之际,普格县在螺髻山镇民族广场举行迎接彝历新年的“达体舞”比赛,共有来自全县的19支舞蹈队参赛,特补乃乌村组织的参赛队在高手如林的比赛中突围而出,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也是唯一一个以村级单位斩获名次的团队。

  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扶贫村精神文明建设风貌,更是大大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追求精神生活的内生动力,使得村民参加村里召集的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热情空前高涨。在外读书或外出打工的青少年,只要回到村里,也是以村民活动中心为“据点”,纷纷开展多样而有趣的文体活动。

  郑煜在特补乃乌村扶贫攻坚的突出表现得到了认可,连续两年被普格县表彰为扶贫先进典型。

  更为可喜的是,现在,村民们已习惯叫他的彝族名字“拉马日呷”,上了年龄的老人还爱称他“拉马惹”——即“拉马家的儿子”,平辈或小辈则称“拉马书记”或“日呷书记”。

  2020年,应村民的要求,郑煜继续留任特补乃乌村。现在,特补乃乌村村民一说起“拉马日呷”,就会喜滋滋地竖起大拇指,“拉马拉马”的叫个不停。(图文均据作者 杜先福)

  杜先福(笔名:巴夫,别名:杜先富),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委会委员,资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非虚构文学《李可夫奇传》《苌弘演义》《圣茶祖师王褒传》《董钧外传》《商海春秋》《抗日名将饶国华》《闻香传奇》(该书已出让版权给影视公司)《董钧外传》及160万字非虚构文学集《行者在路上》(上、中、下)。电影(编剧)《军人的妻子》获四川省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

上一篇:现在最时尚的是学肯豆穿“老土”的运动套装

下一篇:美改变一个国家|明明是个艺术家却不小心当了总理

推荐产品